连云港市海州区下辖11个涉农镇街和园区、94个行政村。自建立“小微权力”监管机制以来,海州区不断深化农村基层建设,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,确保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。
一、夯实监管基础,建设“阳光工程 ”
充分发挥“一委三会”的作用,重大事项坚持民主决策、民主理财。采取村务公开、会议公开、登门通知、书面通知、 广播宣传、发送短信等方式,提高村级事务管理透明度。融入现代科技,全面推行信息化应用,相继搭建和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、阳光三资监管平台、集体资金管理平台、涉农项目资金平台、银村直联等信息化平台,实行线上管理、线上(风险)预警、线上督办,提高监管力度和便捷度。
二、创新服务机制,推进五项监管机制落实
针对基层办事难点、堵点问题,持续创新服务机制,优化服务管理措施,不断提升基层干群的获得感和满意度。一是统一实行村账镇代管。全区所有镇街均成立了农村“三资”代理服务中心,通过聘用会计人员或抽用优秀村会计等方式配备专业人员,在标准化办公大厅集中办公。二是全面实行村级财务非现金结算。全面推行使用村务卡,取消现金支票的签发和使用,从源头上控制村级现金结算。2018年以来,村务卡累计消费12648笔,消费金额1035.74万元。三是村级资金统一进入独立账户。全区所有涉农村居均使用独立账户并开通网银,将原村委会的资金转入合作社账户管理。2018年以来,村级账户累计转入资金20298笔,转入金额22.22亿元,转出资金50149笔,转出金额22.34亿元。四是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。形成了“区为中心、镇为基础、村为补充”三级配套“1+11+94”完整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。2020年以来,农村交易平台成交1616宗,成交金额56342.28万元,溢价金额804.2万元。其中线上交易298宗,4044.58万元,溢价金额258.14万元,土地类交易面积7.7万亩。五是探索村级支出 “银村直联”试点。2021年4月起,在锦屏镇开展“银村直联”试点工作,实现了审批过程一键追溯、资金走向全程留痕、操作全过程公开透明、收支交易流水10年可查。单笔交易685笔,金额为504.92万元,批量代发交易241笔,金额为1180.83万元。
三、聚焦清产核资,优化“三资”管理
坚持依法依规、公平公正、分类推进的原则,于2022年6月全面启动清产核资工作,进一步优化农村“三资”管理和 基层治理格局。一是强化组织保障。区委办公室印发了《海州区完善小微权力运行监管机制推动乡村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》,通知明确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的职责。区农业农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,分管领导为副组长,相关镇街、园区农经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基层小微权力运行监管领导小组。相关镇街、园区也相应成立了农村基层小微权力运行监管领导小组,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。二是强化宣传引导。先后召开培训会、“回头看”推进会推进清产核资工作落实。广泛依靠基层群众,发动群众,组织群众参与,接受群众监督。同时结合疫情时核酸检测制作清产核资宣传卡片,增强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。三是强化技术支撑。全区统一聘请第三方测绘公司对应清查的资源类清单进行测绘,每个行政村形成资源清查“三图一表”,即:形成资源清查底图、成果核查图、成果公示图、资产资源调查表,为清查清收提供依据。四是强化督查督导。区纪委监委、区农业农村局组建联合督导组,持续到一线开展督查督导,定期通报工作进展。对行动缓慢、落实不力、推诿扯皮的单位和个人,及时约谈提醒,确保清产核资工作按期推进,程序规范,取得实效。截至2022年12月上旬,全区清查土地面积17413.85亩,清收土地面积2101.27亩,完成清收村数24个,完善合同248份,清收资金1043.08万元。五是突出盘活增收。将把清产核资作为激发强村富民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,因地制宜,盘活长期被侵占及闲置集体资产资源,对清收的土地将通过公开交易、规模流转,采取集体直接经营、发包经营、股份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,让“小田”变“大田”,增加村集体收入,壮大村集体经济。对集体出租的资产依据规范性合同 ,履行租金收缴权利和义务,确保资产一点不流失。理清陈年旧账,加快债权清查清收 ,采取切实措施,有效控减村级债务 ,助推乡村振兴。
(连云港市海州区农业农村局 供稿)